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馋文化与馋笑话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13 13:23:1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馋”字右下两点,就像那欲滴之馋涎。吴方言常将“馋”“痨”二字合用,可见“馋”不是一个好工具。古今笑话中,不乏对馋相的描绘和耻笑。明代赵南星《笑赞》:“一人拾甘蔗渣而唼之,恨其无味,乃骂曰:‘哪个馋痨坯,吃得这等尽情。’”怪别人不留余甘,倒打一耙也。

  《嘻谈续录》记:“一人嗜饮,日在醉乡,杯中物时不离口,已成酒病。世人力劝其戒酒。嗜饮者曰:‘我本要戒,因小儿出门未归,不时盼愿,聊以酒解愁耳。子归当戒之。’众曰:‘矢语方信。’嗜饮者曰:‘子若归,不戒酒,教大酒缸把我压死,小酒杯把我噎死,跌在酒池里泡死,掉在酒海里淹死,罚我生为曲部之民,死作糟丘之鬼,在酒泉之下,永不得翻身。’众友曰:‘公子到底何处去了?’答曰:‘杏花村外为我沽酒去也。’”

  梁实秋《雅舍小品》有一篇《馋》,开篇就说:“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恰当的字。”在特定语境下,虽可指嘴馋,但日常平凡更指广义的贪婪。雅舍仆人说:“也许我们中国人出格馋一些。馋字从食,有声。毚音谗,本义是狡兔,长于驰驱。报酬了口腹之欲,不吝多方驰驱以膏馋吻,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真正的馋人,为了吃,决不懒。”同样,真正的吃货,在“赶食”之旅上,动如脱兔。

  声明:该文概念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消息发布平台,搜狐仅供给消息存储空间办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