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周慧珺作品赏析《桃源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10 14:20: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七十岁的陶渊明作散文名篇《桃花源记》,十九岁的王维据此改编而成乐府诗《桃源行》,七十二岁的周慧珺以楷书录王维《桃源行》,自成书作而洒五柳先生之神韵。今日,就让我们配合来赏识这件楷书佳作,一路体味周慧珺心中的桃花源。

  唐代诗人王维有句名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观其诗作,确实犹如将文字的华彩化作视觉的享受,开辟了诗的意境,恰是这番境地的高明奠基了王维诗精采的汗青地位。如他的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即是将陶渊明出名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的形式表示出来,充实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引得儿女名家董其昌、王阳明等都抄录之并流布于后世,可谓诗书双绝。

  不想,偶尔翻检出周慧珺先生于2011年所创作的楷书《桃源诗》,登时便被吸引。全首七言共有三十二句,在周先生笔下出落得非分特别轻快流动、思逸神超。书作不似董其昌等人以行书写之,而是亦楷亦隶,前段划一瑰丽,至中段而愈加流利,及至末尾已然心手响应、形神会归。因王维《桃源行》一诗内容寄寓玄虚,以温柔超脱的想象力营建出生避世外的仙境化地,想必也是传染了周先生书写时的心境。虽以字字独立之态落笔,却有一落千丈之势,很是人所能等闲企及。

  漫读周先生书作,开篇以挺劲勇敢的笔触绘出了一派“渔舟逐水”、“两岸桃花”的大好春景,而渔人便在其中“坐看红树”、“行尽青溪”,这时的周先生仿佛化成了渔人,率领我们向着桃林深处行去。弃舟登陆后,进入了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之间俄然豁然开畅。桃源的美景跟着书法的墨迹慢慢流淌在观者的面前,聚攒如云的树木、千家的繁花茂竹,周先生以旷逸空灵的笔法呼喊出这安然平静恬静的空气。

  而自“樵客”起,书篇便进入了飞腾。“惊”、“争”、“集”、“竞”、“问”等连续串的动词,把桃源中人憨厚热情的性格和对故乡的关怀注释了出来。对于此段,周先生以圆熟的技法化方于圆,寓静于动,含雄奇于曲折,一转一束间不失对行笔的掌握,而丝毫不流于轻率。我们或可说周先生是以行草书名扬书坛,但其楷书仍有着强烈的个性气概,明朗爽快、直截了当,从中透显露唐楷和魏碑彼此碰撞交融的消息。

  待到诗的最初段落,书法的节拍也随之加速。周先生紧紧扣住原作者纪念桃源而遍寻不得的怅惘之感,不取恣肆放意而以温文内敛胜之,给观者以无限的回味。读罢,即是一阵阵的感伤和赞赏。

  该当说,王维《桃源行》是其青年期间模仿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作,由于没有后来在政坛上的波动和捶打,不免有些纤秾艳丽之色,少年人的潇洒不羁在诗中时有表现。周先生深知陶诗的风神在于“无俗韵”,便测验考试以稳重浓艳的笔致和悠远疏朗的章法冲淡这份秾艳的气味,在王维的根本上以本人的手法去演绎心中的桃花源。

  所以,周先生书法的成功底子缘由在于她学古而不泥古,否决因因相袭,强调书法的生命力在于变化。几十年来,周先生不断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