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官场命运为啥会不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9 23:15: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是唐诗,不,该当说是中国诗歌的三座高峰。他们的诗是中国诗歌,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可是,他们的宦海命运却分歧,李、杜二人黯然地在宦海中出局,白居易虽然在宦海中沉沉浮浮,可是根基上在宦海中走完了人生的路程。这是为什么?

  先看李白。同其他读书人一样,饱学的李白日然想仕进、要仕进。成果呢,他也做了官。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在贺知章的举荐下,做了供奉翰林。可是,供奉翰林的官板凳还没有坐热,他的官职就丢了。怎样丢的呢?我们不妨看看《书·李白传》的一段记录;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摆布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哀告还山(《旧唐书》的说法例是:“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笔者注),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通过这段记录,我们能够晓得李白丢掉供奉翰林的次要缘由有两个:一是沉浸于喝酒之中。做了供奉翰林,是皇帝身边的人啦。其它的不说,至多应留意一下自个的抽象,改掉嗜酒和喝酒就要喝醉的习惯吧。可是他仍然“与饮徒醉于市”。这哪里像个公职人员。何等的丢人现眼。不单丢了他的人,还丢了皇帝的人。若是放到此刻,那么不管什么机关,不管哪级首长,都不会用这种人的。——不外,也说不定。有句顺口溜叫做什么“能喝半斤喝八两,如许的干部要培育”。二是没无为官者的聪慧和胸襟,意气用事。高力士,确实不是个工具。李白能够瞧不起他。可是用不着获咎他。对于这种有后台有布景并且炙手可热的小人,犯不着与之算计,更犯不着获咎他。获咎他,就会影响本人政治理想的实现。要高力士脱靴,就是侮辱了他一番,抒了胸中的恶气。对于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完完全全的得不偿失。三是狂傲。凭一篇文章,皇帝不单赐食,还亲身为他调羹。这是何等高的待遇,全国有几人能享受获得。一介草根,当感恩好生尽职尽责。可是李白认为皇帝给他调羹,给他官做,都是理所当然的,是本人的本领。老子全国第一。后来漂游四方,还“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说到底,李白底子不是仕进的料,他底子没有仕进的基因。在有皇帝的社会里,仕进得没有个性,唯皇帝之名是从,唯上司之名是从,唯唯诺诺,脑袋长在屁股上。还得能屈能伸。可是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贵爵。”还说要做孤直的松柏。这哪能仕进?一个神驰着没有羁绊、枷锁的糊口的人,一个连结独立人格的人,在民主社会里,怎样能仕进呢?

  安史之乱,李白在永王李璘那儿谋了个处置的职位。可是,李璘谋乱兵败被杀,李白也遭到连累,被流放到夜郎。后被赦,前往宣城。最终因喝酒过度而亡。

  再看看杜甫。照理说,杜甫很容易谋得个一官半职,也可以或许在宦海上走得稳稳当当。由于他的祖父在武则天时做过膳部员外郎,他的父亲在当朝先后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官宦之家呀。加上杜甫很是想仕进。能够说他患上了仕进焦炙症。为了步入宦途,他掉臂脸面地给认识不认识的达官贵人写诗乞求荐举。可是杜甫踏入宦海很是不顺,并且在宦海上没有什么建树,还早早地竣事了宦海生活生计。

  34岁且还没成婚的杜甫来到了京城长安,过上了“长漂”的糊口,并且一“漂”就是十年。为啥呢?两个字:当官。“长漂”的糊口是耻辱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残羹,四处潜悲辛。”虽然如斯,但他也要对峙呆在长安。若是分开,仕进的梦就会完全地破裂。终究在755年,凭给皇帝献上的《三大礼赋》遭到唐玄宗的侧目,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掌管兵甲器仗及门禁锁钥)的小官职。安史之乱后,被肃宗皇帝李亨录用为左拾遗,就是在皇帝身边的谏官。但由于房琯辩护,惹恼肃宗,差点丢了人命,在宰相张镐的救援下,被发放老家省亲。后来做过华洲(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因为其时关中打饥荒,他老先生弃官携全家逃荒去了。这一年是759年。漂泊四川后,在老友严武的幕府里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充当节度参谋。满打满算,他在宦海中呆的岁首也只要三年。

  《书;·杜甫传》中对杜甫有如许的评价:“旷放不自检,好论全国大事,高而不切。”我们从这个评价里能够看出杜甫仕进失败的底子缘由。

  杜甫对本人仕进的才能是决心满满的。他在求左丞相韦济举荐他仕进的诗中很是自傲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我自认为,我的才能很是精采,顿时能够充当主要官职;辅佐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君王,使政治清明,恢复憨厚的风尚。

  好不容易,凭《三大礼赋》被皇帝关心,在集贤院期待放置个官职。左等右等,等了四年才比及去河西做县尉的录用。可是他竟然不去。不去的缘由不得而知。还好,玄宗立马改任他为掌管刀兵仗及门禁锁钥等事的芝麻官。他到差了。是做县尉能实现理想,仍是当个仓库保管员能实现理想?谜底显而易见。然而,他却选择了后者。为什么?我猜测,由于仓库保管员在京城,离皇帝近。离皇帝近就便利升官啊。这就是杜甫打的“小九九”。

  丢了左拾遗的官职后,他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老杜更荒唐了。759年7月,关中发生了严峻的饥馑。这位老先生弃官带着妻子孩子一家人逃离华州到了秦州(甘肃的天水)。作为一个官员,哪怕职位再低,也当恪尽职守,抗灾救灾。换个很粗俗的说法,这恰是建功往上爬的机遇。可是,可以或许“登要津”的他却携全家却逃了。这是逃兵啊。若是此刻,则要蹲大牢的。

  他与严武是要好的伴侣。严武做剑南工具川节度使时,举荐他在自个的幕府做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可是他“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因为不克不及有所作为,半年时间就被严武辞退了。后来严武死了,杜甫呢也就没了糊口下落,只好携家东下出川。

  当然,杜甫在宦海上也有闪亮的一笔。那就是为房琯辩护,且丢了官。然而,也闪亮不到哪里去。

  与房琯为贫贱交,琯时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从这段史猜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房琯被罢相一是由于打了败仗,二是由于客董廷兰;第二,杜甫切谏有私的一面。

  先看看房琯兵败陈涛斜一事。李亨在灵武称帝时,两京还充公复。走顿时任宰相位不久的房琯向李亨上表,请求亲身率军收复两京。李同意了。房琯出兵后,将军务全数委托给墨客身世的李揖、刘秩。因为房琯用人和批示不妥,一败再败,死了四万人,只要数千人逃出。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下,打了打败仗,该不应追查义务?马谡打了败仗,诸葛亮还洒泪砍了他的脑壳呢。可是李亨不单没有怪罪他,反倒宠爱、信赖没有削减。

  再看房琯与董廷兰。董是房养的琴师。《书·房琯传》是如许说的:“琴工董廷兰收支琯所,琯昵之。廷兰藉琯势,数招赇谢,为有司劾治,琯诉于帝,帝因盛怒。”原先的兵败,此刻食客仗着房的势力敛财。终究李亨要出手赏罚房琯了。

  其实,还有更主要的缘由。遭到房琯不公道待遇的贺兰进明在肃宗面前的一番教唆:房琯素性虚浮,好说鬼话,不是宰相之才。并且房在成都辅佐太上皇时,却把陛下安设在边鄙之地,这是对陛下的不忠。肃宗信了贺兰进明的话。借了董廷兰这个由头,而已房琯的相位。罢房实则是其时高层的政治斗争。

  客观地说,李亨撸掉房的官职,并没有什么错处。白居易用不着不管掉臂的上疏。他遭李亨的惩处是咎由自取。

  白居易,在宦海上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沉沉浮浮。可是他好歹不断在宦海,靠俸禄过着算是面子的糊口。

  白居易的心态好。官职被贬,随遇而安。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遭诬陷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皇帝身边的谏官、红人,被贬到离京城遥远的江州做一个闲官。庞大的落差啊。忧伤、勉强、失落,还有牢骚,白居易有没有?有。可是他没有像杜甫那样一直不克不及从被贬中走不出来。他面临现实,爱干啥照样干啥。《旧唐书·白居易传》说他:“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立隐舍于庐山遗爱寺,尝与人书言之曰:‘予客岁秋始游庐山,到工具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木泉石,胜绝第一。爱不克不及舍,因立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寒舍,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翛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他在《江州司马厅记》中就有些满意地说“从容游山川诗酒间”。不单如斯,还写下了至今仍有指点意义的诗论佳构——《与元九书》。仕进要有好心态,要有定力。

  白居易一旦做上了有实权的官,就好好地仕进,做出政绩来。他任杭州刺史时,发觉杭州这个处所春雨多,秋雨少,长闹旱灾。因而,他策动州民构筑西湖四周的堤岸。春日雨多则蓄水,秋天雨少则放水灌田。从此杭州附近大约千余顷地步免遭旱灾。他还写了一篇修治西湖水利以灌田、瀹井、通漕的文告,即《钱塘湖石记》。整个文告对蓄水、放水灌田、防止盗水等等都有细致而缜密的放置。并且“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所以,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返京时,“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与杜甫一样,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拿此刻的话说,这是个风险极高的官职,给皇帝提看法的呀——“小则上封,大则廷诤”。谏得好能够升官,谏得欠好轻则遭贬削职,以至脑袋都得搬场。白居易对此深知。可是他却毋忝厥职。

  老友元稹被贬,他累疏切谏。淄清节度使李师道进绢,给魏徵的子孙买房子,他谏。汲引王锷做宰相,他也谏。《旧唐书·白居易传》有如许的记录:“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灭亡之诛,事无大小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三位伟大的诗人,都怀有“济全国”的理想。可是为官的命运却判然不同。即即是白居易,最初也只能是尽量地“独善其身”。这些令人十分欷吁地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