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资治通鉴》里为什么没有李白杜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28 5:09:0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汗青的记录凡是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现实却并非如斯。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汗青记录,以论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硕。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外给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领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测验考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觉什么?他会发觉,《资治通鉴》中竟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出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赐与唐朝汗青如斯高的关心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们疏忽了吗?把这个疑问临时搁在一边,让我们继续在《资治通鉴》中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会发觉了什么?我们会发觉,杜甫的命运比李白好一点点。为什么是好一点点?由于杜甫的名字至多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也就意味着杜甫现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呈现过,只不外被别人提到了一次,由于他的名句“身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豪杰泪满襟”,颇受不得志的政治家们的青睐。

  深切核查后,读者们会发觉,在《资治通鉴》里消失的,不只仅是李白、杜甫,还有良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汗青名人,好比屈原。其他汗青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可胜数。这当然不是以司马光为首的《资治通鉴》编纂团队的疏忽。若是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嘲讽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成能成为耸立千余年不倒的典范著作,更不成能和《史记》一路形成中国保守史学的双峰。明显,粗心犯错的是李光地如许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

  《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呈现这类貌似“疏漏”的现象,若是这并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后的合理性又是什么?我们先来算一笔帐。《资治通鉴》篇幅简直庞大,总字数约三百万不到。但大师不要忘了,它所记述的汗青时段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至宋代成立以前,纵横一千四百余年。平均下来,每年只能占用2000字摆布。汉武帝是中国汗青上最主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间,外服四夷,内强皇权,奠基了此后中国汗青两千余年的走向。这么主要的汗青期间,《资治通鉴》只给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讲述九年,每卷不跨越两万字。我们全面抗战打了八年,试想,若划定用两万字的篇幅把抗日和平论述一遍,我们能讲什么?把次要战役,批示将领,牺牲几多同胞枚举一遍,大要也不止两万字。然而《资治通鉴》就在两万字不到的篇幅里,把汉武帝时代波涛壮阔的九年给讲完了,多么惜墨如金!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